新手媽媽需知!中醫推薦產後調理脫胎換骨 不怕流產小產調養後添好孕
懷孕,對女性而言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想成為母親,亦絕非一件容易事,每人基於體質不同,懷孕的難易度亦因人而異,懷孕初期特別容易出現胎兒不穩、出血等情況,若然不幸失去寶寶,流產後調理或小產後調理同樣重要。女性在懷孕期間生理變化大,好不容易順利懷上寶寶,分娩後媽媽體虛,產後調理中醫推薦需要坐月進行調理進補療程,絕對不能輕視。
從中醫角度看,無論是順利生產,抑或不幸小產、流產後調理都不能馬虎,女士們調補好身體,必須充分休息並改善體質, 才能避免加重氣血的虧虛,回復健康好氣色。
新手上路不沮喪 注意小產、流產後調理好備孕
許多女士們在嘗試懷孕的路上,難免有起起伏伏,假如懷孕期間壓力過大、或是胚胎發育不良,容易出現流產情況。從西醫角度看,導致小產的原因可以很複雜,常見原因為胚胎染色體在複製過程中異常、內分泌失調、胎盤或甲狀腺異常等。中醫則認為,有流產病史者,或因體質造成。從中醫角度看,女士們遇上不幸滑胎情況,常因水不濟火,血熱而致。只要注意養生,改善血瘀、血熱的情況,回復陰陽平衡,之後自然能順利懷孕。
所謂血瘀,成因多為嗜吃煎炸或高油脂食物等,形成體內瘀滯現象,以致血液黏稠,子宮血液供應不良,使胎兒無法獲得足夠營養支援發育。而血熱,即是指身體瘀滯情況持續,化為內熱,即我們一般所指的肝火盛,原因通常是飲食習慣不健康,常吃加工食品、或接觸到化學添加劑、農藥、重金屬等,影響身體的代謝及修復功能,以致陰陽失調。
據古籍《濟陰綱目》記載:「小產不可輕視,將養十倍於正產可也。」中醫師指出,女士們小產後調理即「坐小月」,建議應進行 7 至 20 天不等的小月子調養。不論流產後調理或小產後調理,中醫建議第一階段應該以「祛瘀生新」為主,幫助身體排瘀、協助子宮內惡露排出。待惡露排走乾淨,第二階段則以調養補氣血為重點,例如服用四物湯或八珍湯,以當歸、川芎等藥材養血。最後,則著重調補肝腎,提升身體功能,身體養好,孕就自然來。
產後調理中醫推薦按階段進行 把握黃金期調理體質
女士們在十月懷胎期間,身體會產生劇烈變化,本來只有拳頭大小的子宮,在懷孕期間會撐大至如西瓜般大小,擠壓孕婦體內的器官,改變盆骨與脊骨的角度,懷孕期間亦為孕婦的肝臟、脾臟及腎臟等帶來很大負擔。好不容易「卸貨」分娩,準媽媽在分娩過程中不但會疼痛、消耗大量體力,亦耗損氣血,導致媽媽在產後身體虛弱。因此產後調理中醫推薦各位媽媽應該把握機會,好好調理,假如坐好月子,透過改善體質,甚至連同治療女士們在生產前的老毛病,如同脫胎換骨一樣。
生產後的首 6 至 8 週為西醫所指的「產褥期」,亦即我們一般理解的坐月,在這段時間媽媽的子宮與身體會逐漸恢復到原本的狀態,這段時期的關鍵在於排清惡露,幫助子宮復舊。有說,坐月子為女人的二次重生,想調理好身體,這也是最關鍵的食補調養時期。產後調理中醫認為進補方式與個人體質息息相關,需要「對證用補」,不能藥石亂投。
例如,虛證產婦一般正氣不足、抵抗力較差, 容易感覺疲勞;而實證產婦則較多病邪,容易痰多、腹脹等,不宜隨意食補。
根據中醫古籍《產孕集》記載:「產後調攝,最宜詳慎,蓋產後氣虛血少,脈絡空乏,肢節懈怠,腠理開張,皮毛不實,營衛不周,氣道易滯。故致疾之易,而去疾之難,莫甚於此。」女士們因為分娩過程中大量出血而元氣大傷,體質轉為「多虛多瘀」。假如欠缺專業中醫師的詳細診斷,貿然進補還會容易致病。因此,孕婦應該在備孕或懷孕初期,向中醫師諮詢自己的體質,避免錯誤進補。
中醫師認為,產後調理可分四個階段,首 7 天為產婦休養期,如果此時強行進食油膩補品,只會加重脾胃負擔。媽媽應該多吃清淡食材,將體內惡露排清,避免進食大補寒涼食材。接著第 2 至 3 週的產後調理,中醫推薦產婦可以慢慢將溫和藥材加入食補餐單,調養氣血,同時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奶水分泌,以助五臟的復原。到第 3 至 4 週,調養重點轉為增強體質、補充元氣,假如體質許可,可服用蟲草、烏雞等進補,並多吃蔬果清熱,食療上盡量以降火潤肺、調節五臟的食材為主。產後一個月,媽媽可以繼續維持坐月飲食餐單,逐漸改善體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