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珠菌引起陰道炎 中醫治療念珠菌症狀 2次針藥治好防復發
陰道炎尿道炎難斷尾 中醫治療 2 次見效
不少女士都曾經受陰道炎困擾,出現下陰痕癢灼熱、白帶濃稠有異味等情況,或是感染念珠菌陰道炎,而且容易伴隨尿道炎。最困擾的是,陰道炎與尿道炎同樣極難「斷尾」,即使痊癒亦很大機會復發,難以根治。
不過,許多人不知道,原來治療陰道炎及尿道炎,並非只有服食西醫的抗生素療程或者塞藥等方法,其實透過中藥及針灸治療雙管齊下,對於治療白帶異常及預防復發都有明顯療效。
胡醫師有一位 50 歲的女病人,病人在停經 1 年後開始反覆出現陰道炎及尿道炎,病徵包括:(1) 白帶量多; (2) 白帶顏色偏黃、質地濃稠; (3) 白帶有明顯異味; (4) 下陰痕癢灼熱。
當時病人向西醫求診,一共服食了 4 次抗生素療程及完成了 1 個陰道塞藥療程。雖然患者下陰痕癢灼熱的病徵經治療後已消失,但尿液細菌測試卻依然顯示陽性,白帶多、偏黃、有異味等情況亦未有解決。病人於是轉而就診胡醫師,胡醫師判斷病人屬於「肝鬱脾虛」,透過 2 次中藥治療配合針灸治療後,病人的白帶分泌量明顯減少,白帶顏色由黃轉白,質地回復清稀,及後病人就毋須再覆診了。
如何判斷白帶是否健康?
白帶即是陰道分泌物,主要由女性生殖器官各部位分泌出來的黏液和滲出物組成。正常生育年齡女性,一天分泌約 1-4cc 白色或透明無味液體,透過觀察白帶的性狀就可以知道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。
正常情況
▫️ 少量(1-4 cc /日)
▫️ 白色或透明
▫️ 無味
💛 從異常白帶看疾病
▪️ 乳白色、豆腐渣狀、氣味不明顯:常見於黴菌類陰道炎,如念珠菌感染
▪️ 灰白或黃白色、質地較薄、有較重的魚腥味:常見於細菌類陰道炎
▪️ 黃綠色、質地濃稠甚至有泡沫、有異味:常見於陰道滴蟲類陰道炎
▪️ 量多、透明、有惡臭味:常見於卵巢功能失調
▪️ 黃色、膿狀:多由化膿性細菌引起,常見於慢性子宮頸炎、子宮內膜炎、子宮積膿的病人
▪️ 有血絲:留意婦科相關惡性腫瘤的可能性(排除性接觸後出血的可能性)
💃🏻 為什麼會容易有陰道炎或尿道炎感染呢?
陰道炎於女性中十分常見,陰道炎常見的成因是感染、發炎、子宮頸瘜肉或生殖器官腫瘤。陰道炎常見有以下四類:細菌性陰道炎、念珠菌陰道炎、由性病引起的陰道炎及萎縮性陰道炎。當中又以念珠菌引起的陰道炎尤為常見及易復發。感染念珠菌症狀包括:外陰痕癢灼熱、白帶呈現乳白色、白帶呈現豆腐渣狀、性交時感到疼痛等等。
正常情況下,陰道內會自然存在少量的念珠菌。當好菌和壞菌之間數量平衡時,可抑制壞菌生長、抵抗壞菌入侵、預防感染。但當菌叢生態失衡時,念珠菌數量會急速增加、造成感染,導致女性因念珠菌感染症狀而不適。由於女性身體結構中,陰道口與尿道口的位置較接近,所以亦容易伴有尿道炎。
由於念珠菌陰道炎的成因源於菌叢生態失衡,所以服食抗生素或塞藥無法完全治療念珠菌陰道炎,病人往往會受到此病不停復發所困擾。
而菌叢生態失衡的成因與免疫力下降相關,要治療因念珠菌引起的陰道炎,除了注意飲食、多做運動、保持清潔乾爽、適時舒壓外,亦可以透過中醫方式提升正氣、預防復發,同時可以治療白帶異常的問題。
👩🏻⚕️ 中醫如何治療帶下病?念珠菌中醫治療要補脾腎疏肝鬱
中醫角度一般認為,帶下病(白帶異常問題)源於濕熱及脾腎陽虛。脾的功能是將食物轉化成氣血,如果脾虛則造成食物不能化成氣血供身體運行,反而會變成濕並滯留於體內。
但是,郭醫師認為除了以上 2 個常見主因外,中醫治療帶下病或念珠菌引起的陰道炎時,肝的調節亦是十分重要。因此,郭醫師為病人補脾腎、同時疏理肝鬱,療效明顯。郭醫師同時亦採用針灸方法健脾補腎,這能夠有效避免陰道炎復發,也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到慢性盆腔炎。
感染念珠菌陰道炎的症狀會讓女士們感到不適,一旦感染日後亦容易復發,假如想從根本改善氣血運行,避免因濕熱及脾腎陽虛而引起的帶下病,在察覺白帶異常分泌時,女士們應就念珠菌感染尋求中醫治療,並且注意生活習慣及個人衛生。
Author : 註冊中醫師 胡醫師
取得香港大學(內科)中醫碩士,取得上海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學士等。專治婦科囊腫疾病,包括多囊卵巢症、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腺肌症、卵巢水瘤、乳房纖維瘤、乳腺增生、月經失調、經間期出血、閉經、痛經、崩漏、白帶異常、陰道炎、尿道炎、更年期綜合症、宮頸炎、產後護理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