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聽中醫說你屬於「寒底」、「熱底」或是「濕底」,可你又知道不同體質有甚麼分別嗎?在中醫理論中,體質的分類對於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,COSMO就找來了安禾中醫專科中心註冊中醫師陳宇傑教大家分清「寒底」、「熱底」及「濕底」的不同體質特徵,再根據體質建議合適的飲食調理和養生方法。
寒底體質最常見特徵如下:
□喜暖畏寒
□手腳經常冰冷
□面色偏蒼白
□容易疲勞和氣虛
寒底體質容易導致:易感冒、月經失調或性功能障礙、消化不良、腹痛腹瀉
寒底體質人士應選擇溫性食物,能驅寒和增強自身陽氣。例如羊肉、生薑、桂圓及紅棗,這些食材有效驅寒補血、增強免疫力和溫補,改善氣色和促進脾胃消化和吸收。要注意避免寒涼食材如青瓜或梨等等,以免加重寒氣。
● 減少長時間待在冷水浴、冷氣房或寒冷環境中
● 減少飲用凍飲
● 定期做瑜伽、太極、慢跑等比較溫和的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
● 適量進行輕度的力量訓練,增強體質
● 定期透過局部熱敷或按摩驅寒
熱底體質最常見特徵如下:
□喜冷畏熱
□面色紅潤
□容易口渴想飲水
□小便量少偏黃
熱底體質容易導致:暗瘡、失眠或情緒不穩定、便秘、口腔潰瘍或皮膚發炎
熱底體質人士則可以多食用綠豆、菊花、苦瓜、西瓜等寒性食材,有助清熱解毒、降火和生津。也要注意避免進食過量辛辣和油膩的食物,例如紅肉,因為會加重內熱問題。
● 注意情緒波動,避免長期焦慮或激動以加劇內熱問題
● 可嘗試游泳及散步等運動,有助降溫
● 避免進行劇烈運動,例如HIIT(高強度間歇訓練)
● 可以嘗試冥想,有助身心放鬆
● 要注意多喝水排毒
濕底體質最常見特徵如下:
□會經常覺得身體好重
□手腳沒有什麼力氣
□容易疲倦
□面色暗淡沒有光澤
□容易水腫,特別是手腳
濕底體質容易導致: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風濕性關節疼痛
濕底體質人士更要注意健脾化濕和定期排毒,可以多食用薏米、赤小豆、冬瓜等食材,能夠去濕清熱,冬瓜更是利尿消腫良物;另外避免進食高糖油膩的食物,以防抑制脾胃功能消化不良,加重體內濕氣。
● 多做有氧運動,例如快步走、踩單車、跳舞等,有助促進新陳代謝及排濕氣
● 保持環境乾燥和通風,避免室內悶熱和潮濕
● 可以定期桑拿和沖熱水澡,有助血液循環,排出體內濕氣和毒素
按此預約就診
按此查看醫師時間表
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學碩士(內科)及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學學士。專治:兒科、內科等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