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報道

中醫解構面癱vs中風 8成面癱患者兩個月內可康復

「面癱」一詞最近成為網絡熱話,提起面癱,相信不少人也會認為這疾病就相等於中風。其實在中醫學角度,面癱與腦血管意外形成的中風均可視為側面部歪斜,但兩者在臨床症狀、發病機理及預後等方面都有明顯分別,請來註冊中醫師陳宇傑為大家解構。

在中醫學上,面癱即代表面部表情肌癱瘓,有口、眼向一側歪斜等表現及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,屬於傳統中醫學「風病」的範疇。註冊中醫師陳宇傑指,古時面癱又稱為風口喎、口僻、口眼喎斜等,現代中醫學則統一稱為面癱,亦即西醫學中的面神經麻痺,中、西醫對這病的臨床表現描述基本一致,但在發病原因、發病機理及治療方案等,兩者就有所不同。

「中醫學認為,面癱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,加上風邪乘虛侵襲面部的陽明經絡,令氣血痺阻,導致肌肉弛緩不收而發病。任何年齡均可發病,以20至40歲較為常見,且男性多於女性,亦有研究發現,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面癱發病率比一般人較高。而西醫學對於這病的病因尚未明確,認為主要是缺血或炎症引起局部神經組織水腫,導致神經受壓而發病。」陳醫師說。

嚴重面癱者不能閉眼

面癱基本上是急性疾病,表徵是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,大多數病人於清晨洗面刷牙時,會突然發現一側面部動作不靈、口角歪斜,甚至露齒時口角會歪向一側。於1至3天內症狀更會達致頂峰,面部表情肌可能會完全癱瘓、額紋消失、眼睛不能完全閉合,甚至鼻唇溝(即法令紋)變淺。

「在面部肌肉癱瘓的影響下,發病的一側面部會做不到蹙眉、鼓氣等動作,進食時食物殘渣亦有機會容易滯留病側口腔,部分病人更會出現味覺障礙、聽覺過敏等症狀。幸而8成以上病人於發病後數周,或是一至兩個月內會康復。」

不過陳醫師指,面癱亦有機會是慢性。「所謂慢性者是指面癱超過半年以上未能完全康復,因而留有後遺症或併發症,面部歪斜可能會由一側轉向另一側,中醫稱之『倒錯』,是由癱瘓肌攣縮所致,病側肌肉更會不自主地抽動,亦有個別面癱病例康復後可再復發。」

中風不影響上面部肌肉

坊間不少人會認為,面癱與腦血管意外造成的中風,在表徵上同樣為一側面部歪斜因而相同,陳醫師就解釋,其實兩者在症狀、發病機理及預後等方面都有明顯分別。「中風只影響下面部表情肌癱瘓,而上面部的肌肉不會受到影響,所以中風只會出現口角歪斜,而不會如面癱般出現眼睛不能完全閉合等症狀。但中風多伴有肢體活動障礙,面癱則只會影響面部肌肉,臨床上不難鑑別。」

而在發病機理及預後方面,陳醫師指面癱及中風均屬中醫風病範疇,但面癱病位表淺,只影響局部經絡及面部神經,所以面癱患者絕大部分能完全康復。而中風則病位深入至臟腑,是因腦血管意外所引致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,有機會致命,中風患者亦大部分留有後遺症。

視乎體質調整治療方法

「雖然面癱患者大部分預後良好,但有部分病例於處理時是有別於一般治療方案,才能取效。」曾有一位年輕面癱患者,接受常規中西醫治療3周後,面癱康復進展緩慢而求診於他。診症時發現患者發病後一直伴有耳部及耳後疼痛不適,臨床上處理這種伴有耳部不適的面癱患者,必須先處理好耳部問題,面癱才能康復。所以陳醫師主要幫他在耳部前後施針,加上遠端取穴,配合中藥內治,經1周治療後面癱症狀明顯改善,逐漸痊癒。

但對於年老體弱或慢性病患者來說,他說治療上則會比較複雜,必須顧及其體質。如有一位年老的面癱患者,一直接受針灸治療但進展緩慢,中醫師給她診脈後發現其脈象虛弱、精神不振、氣血不足,單純靠針灸治療效果不佳,所以建議她以中藥治療為主,再配合針灸。並為她處方黨參、當歸、桂枝及防風等中藥調補氣血、袪風通絡,並配合遠端取穴施針,局部艾灸,經兩周治療後精神轉佳,面癱症狀亦得以改善。

陳醫師解釋,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面癱均可採用針灸治療,但需視乎病情再配合中藥內服,並根據病情進展再調節方案。「如病發早期,針灸需注意局部取穴,不宜過多,針刺時手法亦宜輕,並配合遠端取穴。在急性期過後則可加強局部刺激,配合拔罐,並可於發病兩周後配合電針療法。而對於病情較長及療效不佳者,則必須仔細分析,視乎體質調整治療方案,綜合運用中藥、針刺、艾灸、拔罐、按摩及刺絡放血等方法,方能取效。」

患者可按穴位紓緩

他亦建議,如發現有面癱徵狀的人,必須及早求診,盡早接受治療。起病後可以立即應用針灸及中藥治療,大部分患者1個月內可完全恢復。「患者亦可靠按壓合谷穴紓緩病情,古書有所謂:『口面合谷收』,這穴位是常用作治療面癱,可每日按壓兩次,每次3分鐘。」

患者也應避免吹風受寒,因面癱與風寒有直接關係,要注意面部不應直接吹風扇或冷氣,亦應避免接觸凍水,避免進食生冷、煎炸、油膩及刺激性食物,也應減少飲用濃茶及咖啡,同時要保持充足睡眠,放鬆情緒,這樣才會有助於病情康復。

Author : 註冊中醫師 陳醫師

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學碩士(內科)及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學學士。專治:兒科、內科等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