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科

大閘蟹季節小心濕疹發作!2隻蟹腳觸發濕疹又紅又癢 飲中藥3星期皮膚回復正常!

最近有一位好耐冇見嘅舊病人嚟咗診所。原來,病人屋企慶生食海鮮餐,病人忍唔住食咗 2 條蟹腳,結果濕疹急性發作。
 
病人係一位 80 幾歲嘅婆婆,本身有慢性濕疹,但已經好多年無發作。食完 2 條蟹腳當晚,婆婆已經開始皮膚痕癢,訓覺期間忍唔到不停搔癢。
 
第 2 日,婆婆去藥房買咗d藥膏,塗咗 2 星期都未有好轉。唔單止要忍受皮膚痕癢,而且訓覺會因為太痕而不自覺搔癢,令病情惡化之餘仲無覺好訓。
 
2星期後,婆婆終於頂唔順黎就診。
 

就診時,婆婆嘅頸前胸口及雙手肘窩都有明顯紅腫、乾燥發燙、痕癢;訓覺期間會不自覺搔損皮膚。婆婆同時伴有便秘問題,成日有好似未屙乾淨既感覺,並需要依賴西藥通便。
 
綜合各種病徵及舌象脈象,陳泳豪醫師診斷病人屬於「濕熱浸淫」。陳醫師處方了內服中藥,以清熱解毒為主要,期間以五味消毒飲、清營湯等處方加減。
 

飲藥 2 星期後,婆婆嘅濕疹問題明顯改善,紅腫消退、痕癢減少、睡眠得到改善,但大便問題未有明顯改善。調整處方再飲藥 1 星期後,婆婆嘅皮膚已經大致回復正常,通便藥亦可停服,訓覺時無再因痕癢而醒來。

我是濕疹嗎?4招自我診斷!

濕疹是眾多皮膚炎的統稱,包括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缺脂性乾癢、富貴手等。如有以下4個特點,可初步判斷為濕疹:
 
  1. 患處會泛紅、痕癢、乾燥脫皮、甚至流膿
  2. 患處有機會變得粗糙、變厚
  3. 即使痕癢消失,患處皮膚的變粗變厚問題仍會存在一段時間
  4. 病徵消退後,患處皮膚可能會產生色素沉澱
 
要注意,蕁麻疹常被誤認為濕疹,分別是蕁麻疹的患處摸起來是突起但平滑的、而且消退後皮膚不會出現色素沉澱。

中醫看濕疹的3大類別

一般嚟講,濕疹有 3 種常見證型:

  1. 濕熱浸淫
  2. 脾虛濕藴
  3. 血虛風燥
 
根據不同證型及病情,治法、用藥量及食療均有所不同,勿因誤信偏方而延誤治療,建議要搵返專業醫師及早治療!

透過外敷內服的治療方法,可以有效消炎止癢,同時改善過敏體質、預防復發。

 

濕疹一定要戒口嗎?

濕疹嘅成因好多種,包括:(1) 接觸到過敏源或致敏食物;(2) 情緒、壓力等因素誘發;(3) 天氣轉變;(4) 家族遺傳性 等等。
 
因此,最重要係搵出令濕疹發作或加重嘅原因,例如係對什麼食物過敏、壓力時會否加劇病情等等,並針對成因對症下藥。如果需要戒口,亦要「戒得正確」。

如何正確戒口?

一般嚟講,濕疹發作期或過敏體質患者,應避免食用以下食物:
 
  1. 含酒精的食物或飲品
  2. 辛辣刺激性食物(包括花椒八角)
  3. 甲殼類海產
  4. 無鱗魚
  5. 荀、菇菌類
  6. 高蛋白質食物(包括奶製品如芝士乳酪等)
  7. 菠蘿、榴連、芒果、荔枝等

從中醫角度而言,我地係《隨息居飲食錄》呢本記錄唔同食物性味特點既中醫古藉,可以搵到以下記載:「蝦,性溫、味甘,有微毒。多食發風動疾,生食尤甚。病人忌之。」及「蟹,性寒,發風積冷。」
 
蝦蟹都係「多食發風」嘅食物,姐係如果病人本身體內有邪毒,蝦蟹會令邪毒全身四圍走,皮膚病患者就會發作或加劇病情!
如果從現代營養學解釋,由於蝦、蟹含有原肌球蛋白,如果濕疹病人對呢一種蛋白質過敏,進食後就好容易誘發濕疹。同時,呢一種原肌球蛋白亦可以係塵蟎上面搵到,而塵蟎亦係另一種常見致敏源。
 
另外,蝦、蟹亦含有組織胺,呢種化學物質可造成皮膚或眼睛瘙癢、流鼻水等過敏症狀。
如果病人真係好想食蝦蟹海鮮,書中亦提到解決方法,就係加入「紫蘇葉」一齊煮及食用。
 
紫蘇葉性溫、味辛甘,可以制一切魚、肉、蝦、蟹嘅「毒」。所以,坊間唔少人煮大閘蟹都會加入紫蘇葉,可以減輕其寒性及毒性。
濕疹的確係一個難治癒嘅疾病。一般嚟講,患上濕疹嘅病程越短、越早接受治療,康復後可以唔復發既機會就越高。

 
除此之外,建議濕疹病人係皮膚情況好轉後,仍然要堅持繼續服藥一段時間。因為內服中藥可以有效改善過敏體質,有助減少復發次數及嚴重程度。
 
要預防復發,患者需要由生活習慣做起,包括:
 
  1. 保持日常皮膚護理
  2. 適當運動:運動前做皮膚保濕,汗出後盡快抹乾,不應因避免出汗而唔做運動
  3. 避免長時間暴曬,可以選擇陰涼地方做運動
  4. 飲食上,要揾出自己容易誘發濕疹既食物/致敏源,可以影相記低每日食過既野
  5. 留意天氣轉變對症狀嘅影響:例如冬天重、夏季輕這類模式,方便在季節轉變時提前服藥,避免或減輕發作症狀

Tags :

Author : 陳泳豪 註冊中醫師

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(內科)畢業,曾就職於醫院管理局三方協作中醫診所,豐富臨床經驗,專研肺系病(咳嗽、哮喘、鼻敏感)、脾胃問題(胃病、食慾不振、便秘、泄瀉、腸易激綜合症)、皮膚科(蕁麻疹、玫瑰痤瘡)。 學歷豐富,包括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(內科)、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學位、香港理工大學綜合康復治療課程、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社區精神醫學證書課程、香港老年學會實用老年病學證書課程、香港急症醫學會緊急醫學課程、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腫瘤學證書課程、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經方臨床應用培訓課程。